近年来,随着中国卖家对俄罗斯市场兴趣的急剧升温,ozon平台逐步成为跨境电商出海的新热土。然而,在这个被称为“俄罗斯版亚马逊”的平台上,也悄然出现了一种备受争议的行为——ozon跟卖。不少中国卖家在运营过程中发现,自己精心打造的商品链接突然被其他商家“抢占”,甚至出现恶意压价、图片盗用、标题抄袭等情况。
那么,ozon跟卖究竟是什么?它对中国卖家意味着什么?我们是否可以规避或应对?今天,我们将全面解析ozon跟卖的规则、风险以及防护策略。
所谓“跟卖”,原本是亚马逊平台上的专业术语,指的是多个卖家在同一个商品页面下销售相同的产品。这种机制本意是为消费者提供统一的商品对比体验,但也为恶意竞争提供了温床。
在ozon平台上,跟卖现象并非官方公开推广的模式,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类似情况:
多个卖家同时挂靠在一个产品链接下销售商品;
未经授权的商家复制他人产品页面、图片、描述进行销售;
利用低价策略抢占流量与销量,压制原始上架卖家。
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原创卖家造成严重损失,尤其是品牌商与自建产品内容的中国卖家。
ozon平台的商品信息管理机制与亚马逊相似,基于产品属性与SKU进行识别。当不同卖家上传相同EAN码(商品条码)或通过系统比对识别为同款时,平台可能自动合并至同一个商品页面中。
此外,ozon目前在平台治理、侵权打击方面仍处于逐步完善阶段,部分商家利用这一灰色区域进行跟卖套利。
常见的触发跟卖行为的原因有:
上传商品时使用了同一条码或商品名称;
被其他卖家抓取图片和标题进行复制上传;
商品未注册品牌保护或商标信息不完善;
使用了平台开放类目下的“公共数据池”信息。
对于被跟卖的原始卖家来说,风险主要包括:
原本属于你的曝光和点击,可能因跟卖者的低价竞争被抢走,影响转化率。
跟卖者可能销售劣质仿品或未同步更新库存,导致用户收到商品后投诉,而平台可能默认你为原始页面所有者,承担退货或差评风险。
图片、标题被复制后,跟卖者若使用劣质内容或低价倾销策略,会降低买家对该商品的整体印象,影响品牌溢价能力。
你投放的关键词广告可能被跟卖者搭车获取流量,实现“躺赚”,而你的广告ROI却变得越来越差。
尽管ozon目前在平台制度上尚未全面遏制跟卖现象,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:
提前在中国和俄罗斯注册商标,并向ozon平台提交品牌权属材料,申请品牌保护。这样可以限制其他卖家在同品牌下创建或复制商品页面。
选择将商品提前发货至ozon官方仓库,由平台统一发货,能优先获得“推荐卖家”标签及更高权重,从而降低跟卖链接被展示的几率。
上传商品时使用自有编码(自定义SKU)与独特的图文内容,避免被系统自动归类为其他商品。同时,定期检查是否被他人抄袭内容,可申诉删除。
通过设置合理的价格区间与包邮策略,提升页面点击率与平台权重,间接抑制低价跟卖者的转化效果。
一旦发现跟卖行为,可通过ozon后台的“投诉中心”提交知识产权侵权申请,并附上相关证据,如商标注册证、原始商品图文文件等。
值得说明的是,不是所有的ozon跟卖行为都属于恶意操作。部分情况下:
同一品牌的多个官方经销商上传了相同商品;
平台识别错误,将两个相似产品合并为同一页面;
系统推荐了“类似产品池”,用户手动点击并购买他人链接。
这类非恶意跟卖行为,建议先通过平台客服进行反馈或修改商品参数,避免误判。
总体而言,ozon平台虽然在政策透明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尚未完全成熟,但对中国卖家而言仍是一个值得投入的新兴市场。面对ozon跟卖行为,卖家不应恐慌,而应主动采取措施强化自身防护机制。
从内容原创、品牌备案、平台规则理解、以及售后策略等多个维度入手,才能真正构建起长期稳定的ozon店铺运营体系。
如果你正在布局俄罗斯电商市场,建议及早规避“被跟卖”风险,提升品牌控制力和运营效率。
熊猫跨境服务范围:亚马逊、阿里国际站、独立站、Tiktok、Lazada、Shopee、Ozon、yandex、Wildberries等,免费咨询跨境电商事宜,熊猫跨境官方热线:18620158612(微信同号)。